中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干細胞
上傳日期:2013-08-16 15:54:28 瀏覽次數(shù):6061 次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克隆技術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通過小分子化合物的誘導的方法,一個已經(jīng)長成的普通的體細胞可能會孕育出新的生命,目前這項科研成果已經(jīng)被美國科學和細胞的多個權威學術雜志報道,國際權威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為未來研究人造器官以及攻克癌癥等重大疾病都提供了新的途徑。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帶領的干細胞再生醫(yī)學研究團隊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把成年鼠身上已經(jīng)長成的表皮細胞成功逆轉為生命起點的全能干細胞。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馬宏建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作,不僅是對干細胞研究一個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將我國干細胞研究帶到了國際的最前沿。
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早期發(fā)育階段才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fā)育成為成體細胞后會逐漸喪失這一功能。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fā)育早期的“多潛能性”。
此前,通過借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或使用導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哺乳動物體細胞被證明可以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這兩項技術共同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和趙揚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開展這項技術的方法更簡單和安全,他們僅使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對體細胞進行處理,就成功逆轉其“發(fā)育時鐘”,重新賦予體細胞“多潛能性”。
鄧宏魁指出,這個新方法擺脫了以往技術手段對于卵母細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賴,避免重編程技術進一步應用所遭受的一些質疑,例如破壞胚胎或基因突變風險等。
1997年科學家用細胞核移植的方法獲得干細胞,但是用到人的身上比較麻煩,因為需要用人體非常有限的卵母細胞,還要面對早期胚胎發(fā)育的倫理問題。2006年日本科學家使用轉基因的方法獲得多潛能干細胞,但是可能導致轉基因突變增加致癌風險。而此次中國取得的突破則是利用化學小分子的誘導獲得多潛能干細胞,讓人類擺脫了倫理爭議和基因突變的難題。(來源:南方日報)
聯(lián)系我們人才招聘網(wǎng)站地圖網(wǎng)站聲明
© 2018 海南中和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瓊ICP備05000944號-1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務服務資格證書 備案編號:(瓊)-非經(jīng)營性-2023-0006
技術支持:易訊天空 站長統(tǒng)計: 分享到 / SHARE
© 2018 海南中和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瓊ICP備05000944號-1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務服務資格證書 備案編號:(瓊)-非經(jīng)營性-2023-0006
技術支持:易訊天空 站長統(tǒng)計: 分享到 / SHARE